川城风雨四百载

走进城厢镇小学,举头远望东南一隅,树木葱郁,塔影若现。越过操场,趋前数十步,眼前突兀一段城墙。倚墙而立,踮 脚扶墙引手向上,高不可及顶。拾级而上,脚下台阶印满凹凸不平之屐痕。仔细察看,岁月的风雨又将重修的城砖侵蚀风化,一丛丛青苔却生机勃勃地匍匐在古城墙 的身躯上。
雨雪风霜,岁月漫漫,悠悠古城墙,历经四百余载巍然屹立于川沙。古城墙,是川沙的精灵,是川沙光荣历史的写照!
[清川沙城图]
明代,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川沙地区亦深受其害。嘉靖三十六年(1557)倭寇被赶出沿海,民众稍稍安宁。江苏巡扶赵忭巡视江南常、镇、苏、松四 郡,勘察江海形势,说:“倭患频率,夷情叵测,高枕未期,夫御戎之道,守备为本,守备之宜,城堡为要”; “可以立城堡备保障者五,曰吴淞江,曰柘林,曰川沙洼,此苏淞之属,濒于海者也,曰杨舍,曰孟河,此常镇之属,濒于江者也”。筑城敌寇,民心所向。明代郡 人张鹗记载:“倭寇初离,人情惴惴,稍安,复询贼,所以民曰,惟柘林、川沙二堡,去海为近,又洼水积深,易于泊舟,贼得日出其支,掳掠吾民,既饱,辄扬 去,莫敢谁何,为今日计,莫若早建城。”明廷从里人乔镗、王潭之请,决定由防堡改建千户所。在松江海防同知罗拱辰及上海知县牛境等赞助下,乔镗调集川沙父 老子弟,自嘉靖三十六年九月起筑城,至十一月完工,速度之快,令人莫不惊讶。新修的川沙城周长四里,高二丈八尺,基址宽三丈有余。设东、南、西、北四坐城 门,东门名镇海,南门称迎瑞,西门是太平,北门为拱极。东、西、南、北城门各架吊桥向外连接,桥下城壕宽12丈,深1.5丈。城墙上建月城4座,雉楼 372垛,炮台12座。城中设置守堡千户署、百户所、军器库、把总司署、抚按行台、演武场、城隍庙、社学、下沙二三场、盐课司、南跄三林巡检司等。营房建 在西门真武台右。《仰德祠碑记》云:“城成,而倭舶东西行海中者,不敢复措意。”文徵明《新建五城记》述,“庶民昔也,朝夕悄悄,不能自保,今则帖然,恃 以无恐矣”。
[川沙古城墙、魁星阁]
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川沙城墙几经修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暴雨倾盆,城门坍塌。王潭之孙,中书舍人乾昌捐款修复。清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历经100余年的城墙侵蚀斑驳,损坏严重。上海知县史彩见此予以修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城垣多处毁坏。南汇知县成汝舟捐款整 修,共用去白银二千三百九十两。经过修整的城墙,“雉堞间之损塌无存者,垒壁一新,剥落欹坼者,整修无缺”。嘉庆十五年(1810年),抚民厅同知高伯扬 再次修城。
[川沙镇貌]
当时城池,从《川沙抚民厅志》的《川沙城图》中可见一斑:河流四五条,桥梁十余座,庙宇林林总总逾十处,故今川沙镇仍流传“九庙十三桥”之谓。史书 曾记“川沙八景”可惜今天大多无迹可寻。“南园古木”指“南有园”中有大银杏树一株,同治三年(1864年)六月,被狂风刮倒。“北院疏钟”位于种德寺。 种德寺为川沙古刹,咸丰十一年(1861年)毁于兵灾。同治二年,里人蔡锡晋等重建。“绿杨饮马”小教场。其景水光粼粼,绿杨摇曵,婀娜多姿,抗日战争时 期依然有迹可寻。“白漾观鱼”漕仓东。在城东北隅,三灶港尽头,与护城河相接处。“芳著归帆”在东门外“整帆亭”畔,已无迹可寻。“层桥夕照”在西门三灶 港处。每逢夕阳西下,登城内九如桥远眺,景色奇丽。“香雪城坳”青草园。青草园与梅园南北相连,70年前尚有梅树百余棵。梅花盛开之时,雪色一片,冷香四 溢,令人有孤屿西溪之想。“碧阴堤曲”花园沟口。花园沟口在乔家弄东,为乔氏别业,园中石刻甚多现皆湮没。
川沙城厢小学雄踞一时的川沙城墙从嘉庆十五年(1810年)后,便中断了修葺。虽然每年都将上年有无坍塌损蚀等情况造册上报,但终因经费和形势的变 化修城之事便无从提及。民国初年,开始用坍塌城砖铺设镇中街道。民国11年(1922年),因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无法落实,江苏督军齐燮元命令各县除军事 需要和保留古迹外,其余拆除的砖石基地等项尽数拨给充实各县教育经费。民国14年,经召集城内各公团协商,除保留东南一段(即今川沙镇小学内一段城墙) 外,一致同意拆去城墙。
保留的那一段城墙,到了20世纪80年代已经损坏得不成样子。移居香港的川沙籍人士陶伯育见此痛惜万分,于是出资修缮一新。
新闻资讯 最后更新时间
2017-07-22 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