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农业注入现代服务业新元素
 |
|
在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中,打造现代服务业可谓重中之重,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这方面有没有作为呢?本报记者近日经过采访发现,郊区干部群众在加快农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快速地“掉头”: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注入现代服务业的元素,形成一产和三产相结合的现代都市农业。从本期起,我们将陆续刊登记者的报道。
沿着小桥流水,观看两旁种植的水稻、仙人掌;或穿过精致的绿化小品,到果树林里大快朵颐,累了,可以倚在桥头欣赏池塘中的鱼儿;有雅兴的话,你还能坐在通体透明的玻璃大棚中边晒太阳边喝着壶茶……1年后,在川沙,你就能用这样的方式和农业来一个“亲密接触”了。
5大景区凸现景观农业
记者日前从川沙镇获悉,一个总区域面积为4600亩的无公害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将在该镇南部的六团地区出现。根据规划,基地将设5个景区,即以原有的普南园艺场为基础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区、以花卉园艺场和高压林带为基础的花卉苗木种植区、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食用仙人掌种植区、利用现有果林资源拓展的经济果林种植区以及以粮食种植为主的现代景观农业区。川沙镇副镇长刘新昌称发展景观农业将是该基地的亮点。
稻文化将成为一大亮点
据介绍,在5大景观区中,最有特色也是最耗功夫“打造”的是500亩的粮食景观农业区,建成一个农业博物馆将是其中的一大亮点。“在博物馆中,稻文化是我们宣传的主题,”刘新昌说,博物馆将通过实物、文字、图表等形式,对水稻的生产工具和栽培技术进行多方面的展示,传统农业中运用牛车、踏车、风车等设施灌溉的情景将在这里重现。“对传统农业,我们这一代人还知道,但下一代已经有点陌生了,将来的孩子就更不可能接触了,通过博物馆保存下来能给将来的孩子开启一扇了解农业历史的窗口。”据悉,小区内还将建供游人休闲消费的玻璃大棚和广场,广场一侧还设立展示稻文化历史的宣传廊。
此外,200多亩的粮食种植区域将是展示水稻文化的另一个“重头戏”。“参观者一年四季不管什么时候来,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农业景观。”据介绍,这里将分种不同的作物,除了第1区为水稻制种基地外,第2区种植早熟水稻提供10月1日前的新米;第3区是杂家稻或常规水稻区;第4区则是最有意思的特色水稻区,种植红稻、黑稻、香稻等特色品种水稻;第5区是早熟作物区,除冬季种植草莓,其他季节将种植西甜瓜和玉米、花生等杂粮。
“水稻收割后,还可以分区种一些小麦、油菜和冬绿肥。”刘新昌向记者描绘了一幅都市农业的四季景象:冬季,可以品尝到新鲜的草莓;春季,麦浪滚滚,油菜花香四处飘散;夏季,各种颜色的水稻争奇斗妍;秋季,是水稻收获的季节,11月后,油菜、麦子又要播种了,一个新的四季轮回开始……
发展都市农业一举多得
“农业是一个基础产业,我们进行农村城市化并不是抛弃农业,而是要在城市中发展都市农业。”川沙镇副镇长刘新昌这样解释建设这个基地的初衷,他说新区的良田很大一部份集中在川沙,根据新区规划,川沙镇是都市农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要起到辐射、示范作用,建基地的设想由此而来。“一举多得是我们的目的,将来的基地既是一个特色农业园区,又能成为绿色农产品的通道。在解决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也是浦东景观农业的一个亮点。”而对此,新区农发处相关人员也表示:“传统农业正经逐渐淡出浦东,而浦东农业发展的定位就是搞现代都市农业,在川沙这个浦东传统农业的大镇搞景观农业,也正体现了这一点。”
现代都市农业是指靠近现代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可为都市居民提供优良农副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高集约化、多功能的农业。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城郊农业的高级阶段,是发达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主要有观光、休闲、教育等功能类型。
|
新闻资讯
最后更新时间
2017-07-22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