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辈出内史第

内史第是川沙数百年来的一所名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清末川沙文化的标志。内史第位于镇中心,建于清代,始建年月已无从考略。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沈树镛(字韵初)在内史第出生。咸丰九年(1859年),考中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沈博学多才,对秘籍、书画、金石、 碑帖研究颇深,尤以碑帖最负盛名。家中收藏极其丰富,不仅在川沙一带首屈一指,而且“富甲东南”。清学者俞樾曾称,“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于江南”。
沈树镛从青少年起,就对中国悠久的碑刻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他既重视丰碑巨石,又独具慧眼搜集造像文学小品,长期辛勤驰骋在考订碑帖这块广阔而荒 凉的土地上。不断进取,不断发现。同治二年(1863年),获得宋拓《熹平石经》127字。此经原本有“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收藏后重新装裱过。上有翁方 纲、毕秋帆、武虚谷、孙渊如、王念孙等名家手写跋语。不久,沈又觅到孙承泽研山斋藏本《熹平石经》残字,内容和黄本参差不同,唯其中的《今文尚书·盘庚 篇》只多4字。这使他万分喜悦,遂名居所为“汉石经室”。《熹平石经》亦称《汉石经》或《一字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东汉灵帝熹平四年 (175年)由蔡邕用隶书书写“六经”文字,立于洛阳太学门外讲堂前,诏示天下读书人,以校正传抄中的误错。后遭战乱,荡然无存。至宋代才有碑石陆续出 土,可怜残缺不全。沈树镛的《熹平石经》,为世间稀见孤本,弥足珍贵。众多学者纷纷对沈的《熹平石经》进行考证、题咏。一时间,内史第高朋满座,群星灿 烂。“汉石经室”之名不胫而走。
沈树镛的才华不仅表现在对金石的收藏上,他的书法造诣也非同一般。《川沙县志》收录了沈的《张恒候破张合铭题字墨迹》。此幅墨迹,纵横恣肆自如,配 字巧拙相济。整幅作品浑厚雍容,意境幽远。上海秦锡田曾有诗赞其才华,“江南赏鉴家,第一推沈叟。交游多胜流,收藏尽精品。不独汉石经,秘之鸿室枕。书法 藏秀锋,诗才织艳锦。东海停云图,佳宾常夜欢。雪泥留爪痕,墨洒金壶渖”。
同治十二年,沈树镛病逝。噩耗传出,学界震动。俞樾挽联,“一载卧沉疴,李贺床头呼阿奶;十年向奇字,扬云门下失侯芭”。随着岁月的流逝,汉石经室 的藏品逐渐流散,其中三箱碑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转到《老残游记》作者刘鹗手中。这位甲骨文学家兼小说家在他的日记中写道,“沈韵初帖三箱,计 汉碑五十余种,六朝造像七八十种,唐石刻百余种,宋石三百余种”。这只是沈树镛毕生收藏的一部分,从中亦可窥见他的收藏之丰富。
内史第的光辉没有因为沈树镛的去世而一闪而过。如果不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谁也无法相信在这个盛满金石书画的家庭,会诞生一位浦东毛巾工业的创始人 (沈树镛之子)沈毓庆。《川沙县志》记,“县境近代工业,始于清末民初。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毓庆在城厢(川沙)镇沈宅首创经记毛巾厂”,成为 川沙工业的发端。
[黄炎培故居]
光绪四年(1878年)10月1日,随着一阵响亮的哭声,又一个男孩在内史第出生,他就是日后成为中国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副委员长的黄炎培。20世纪初,北洋政府两次电召黄炎培进京担任教育总长,黄始终没有赴京,袁世凯愤恨之极,斥其为“江苏人最不好搞,与官不做,遇事生非 ”。然而在民国34年(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炎培却冲破重重阻力,飞赴延安考察。7月4日,在昏暗的窑洞中与毛泽东进行了如下的对话。
毛:来延安考察了几天有什么感想?
黄: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 期率的支配力。在凡初期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 有的因历时长久,自然也惰情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 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驰,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到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 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毛: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这话是对的,只有把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这个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个地方的人,才能使得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
1965年黄炎培去世,享88岁。子女多且学业有成。长子方刚死于抗日战争时期。次子竞武清华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经济硕士学位。因从事 民主解放运动,保卫人民财产,于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三子大能,燃料专家,曾任民建中央副主席。四子黄万里,清华大学教授,著 名水利专家,参与治理黄河等工程。著有《工程水文学》、《洪流估算》、《论治理黄河的方略》等学术著作。
内史第已经诞生了金石书画家、政治家、科学家、实业家,光绪三十年(1904年)3月,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家黄自在内史第出生。民国5年(1916 年)黄自考入清华学校。民国13年赴美国留学,民国1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音乐系。同年回国,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教务长兼作曲系教授。贺绿汀、陈田鹤、 江定仙、刘雪庵等中国一代音乐大师都曾受其教益。黄自的教学态度相当严谨,授课前都要自己编写大量讲义。一次,妻子对他说:“你这些课你早就非常熟了,为 什么还要花那么多时间准备?”黄自回答,“熟了还没用,只有充分准备以后,才能让学生吸收进去。”他常对学生说,“你们努力,我比你们更努力!”九·一八 事变后,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我国的野心,黄自创作了许多抗日歌曲。如《抗敌歌》、《九·一八》、《赠前方将士》等,还为电影《还我河山》谱写了《旗正飘 飘》的插曲。民国26年黄自辞去教务长之职,致力于《和声学》、《音乐史》的编写工作,可惜壮志未酬,因病于5月去世,年仅34岁,一代音乐天才刚露锋芒 就无情地殒落。
根据黄炎培堂妹黄敏之(1896年生),内史第西邻孙钟杰(1919年生),川沙县政协常委沈敬之(1897年生),宋庆龄表妹倪蕴清等人回忆,内 史第坐北朝南,为三进深江南石库门民居,南靠现今的新川路,西傍南市街。第一进是一个长方形院落,东西两侧是二层楼房;内史第位于第二进,与立本堂南北相 对,中间隔着天井,天井两旁是东西两厅。第三进是内宅楼,内宅楼后面是柴房。至20世纪90年代初,整个内史第建筑群几乎面目全非,拆除的拆除,坍塌的坍 塌,只剩内史第、内宅楼还在风雨中苦苦支撑。
1986年8月,故居由上海市文管会批准为县级保护单位。1990年川沙县政府拨款31万元,依据保持原貌的原则进行落架大修。1991年3月15 日动工,10月28日竣工。大修后的故居为坐北朝南的“三合院”二层楼建筑,大小房间14间,占地306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修缮后的故居内设 “黄炎培生平事迹陈列室”,中华职教社同仁捐塑了黄炎培半生铜像。陈云为故居题写了匾额。
新闻资讯 最后更新时间
2017-07-22 16:26